報告題目:“農糧驛站”推動現代農業全產業鏈發展——固鎮縣農產品產業與電商深度融合
學校:安徽財經大學
團隊:曹山路302號調研團
作者:閆鑫廣
摘要:
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實踐過程中,固鎮縣不斷創新幫扶工作機制,適應幫扶新形勢,提高幫扶效果,探索出“農糧驛站+網點+脫貧戶”幫扶模式。利用“互聯網+”平臺,依托自身資源稟賦和產業優勢,積極推進電商與產業發展、鄉村振興相結合。
實踐背景:
黨的十九大報告(下文簡稱報告)把鄉村振興戰略與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并列為黨和國家未來發展的“七大戰略”,足見對其的高度重視。作為國家戰略,它是關系全局性、長遠性、前瞻性的國家總布局,它是國家發展的核心和關鍵問題。鄉村振興正是關系到我國是否能從根本上解決城鄉差別、鄉村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也關系到中國整體發展是否均衡,是否能實現城鄉統籌、農業一體的可持續發展的問題。
“農糧驛站”通過安徽省綠鑫生態農業有限公司開發的農糧驛站電商幫扶銷售平臺,采用“支部+公司(合作社)+黨員+脫貧戶”的生產加工模式和“觀光+采摘+網銷(直播)”的集聚引流模式,建立縣鄉村三級農產品流通渠道,帶動脫貧農戶訂單生產、加工就業、合營合伙、快遞運輸等,將農戶變為下游農產品供應者,并由平臺合作的農業基地和食品加工企業擴大產業規模,拓展了農民增收渠道,形成了產、供、銷緊密銜接的農業產業鏈,實現戶均增收將近2500余元/年,很好地促進了脫貧群眾的穩定增收。
主要做法:
。ㄒ唬⿲愚r戶,整合戶內產業。以農業產業為基礎,從訂單采購到整合地方農業資源等方式入手,利用互聯網幫助帶動農村群眾和脫貧戶發展生產、銷售農產品,開發的電商平臺“農糧驛站”2018年正式上線運行,平臺除了對接市場以外,還上門收購、統一銷售,根據農戶不同產品設計包裝。這樣不僅激發了脫貧戶投身農業產業發展的積極性,也促進了農產品質量的提升。2019年全年實現農副產品銷售額達到1800萬元,帶動縣域脫貧戶2224戶,脫貧戶人均增收突破1920元。通過對農業和電商的深度融合,實現了從田頭到網銷,公司化、市場化和規;Y合的運營模式,農戶成為訂單的生產者,更重要的是,脫貧戶看到了希望,實現共贏發展。2020年“新冠病毒”疫情的突發的情況下,“農糧驛站”作為農村電商平臺在發揮本地優勢,解決農產品出村,防止出現賣難和斷供,暢通農業生產資料物流通道等方面發揮出極大的促進作用。“農糧驛站”成為農業產業發展融合農村扶貧先進典型,一時聲名遠揚。
。ǘ┲Ψ鲐殻◣头觯,深耕農村電商。“農糧驛站”電商平臺誕生在農業,立足于服務農業發展。“農糧驛站”從開始就堅持立足農業,深挖農村傳統產品,尋求特色化經營的可持續發展之路。當前,以固鎮縣為核心進行農副產品整合上行、安全檢測、分裝、冷鏈物流,將全縣分散的農產品在縣級運行中心集中后,統一對接銷售。“農糧驛站”電商平臺上自營農產品和具有經營能力的農戶開設店鋪的培訓指導同步進行,農村地域性的農產品,因其正宗和老口味,頗受當地人的喜愛,但缺少包裝和營銷,外地人根本不知道,附加值也提升不上去。“農糧驛站”通過電商平臺把一家一戶的小生產與全國大市場連接起來。原先這些村里最常見的東西,整合的炭火烤咸鴨蛋、五彩花生、迷你黃瓤無籽西瓜等“網紅”產品,一搬到網上,立馬成了“香餑餑”,“農糧驛站”讓農產品搭上了“電商快車”,從以前的農產品找買家,到現在的買家來找農產品。“農糧驛站”是誕生在鄉村里的民間智慧,村是生產平臺、戶就是流水線、網絡是媒介,得到了脫貧戶和當地老百姓的認同,不少脫貧戶都跟著“農糧驛站”做起了“買賣”,黃紀課家種菜、呂計誠家養雞、黃保友家喂鵝……。陡溝村脫貧戶呂計誠2018年家庭養殖的400多只雞沒出家門就銷售一空,今年專門建設了養殖大棚擴大了養殖規模,帶動4戶脫貧戶一起發展。構建村戶企聯動利益聯結方式,村以公共資產入股、脫貧戶以土地或資金入股,每年村集體經濟可獲得6萬元及以上的收益,脫貧戶可獲得0.3萬元及以上的收益。“農糧驛站”通過戶內產業整合、通過升級包裝、注冊商標等方式,帶動了一批初具規模的家庭作坊發展,小農戶的家庭生產已經成為“農糧驛站”電商平臺的貨源生產線,大幅增加了農民收入。
。ㄈ“線上”“線下”融合促進雙增收。通過“電商+公司+農戶”模式,實現“線上”“線下”雙增收。一是全方位延伸農業產業鏈條,對脫貧戶農產品實行訂單生產,帶動了脫貧戶擴大特色種養規模;二是構建村企戶橫向聯動、縱向聯合利益聯結機制,形成了集訂單農業、加工、銷售和大數據服務生產于一體的運營模式;三是大力實施農產品生產追溯管理透明化,通過線上訂單銷售、線下實地體驗,特色農產品源源不斷地銷往全國各地,在網上架起了聯系消費者和脫貧戶的橋梁。市民想買一些土雞和雞蛋等地道農副產品,但是沒有辦法直接對接源頭,脫貧戶通過戶內產業發展種養出來的農副產品,又很難銷售出去,給雙方都帶來了不便。為了供需有效結合,方便消費者不同的消費需求,指導脫貧戶更加豐富、差別化地發展家庭產業,“農糧驛站”全面規劃,做好精準對接,每周固定采購脫貧戶自種自養農產品,讓脫貧村優質農產品走出村子走進城市,“農糧驛站”只要保證食品安全,做到入戶消費去向透明,讓銷路轉變為脫貧戶致富動力。從幫助脫貧戶賣一只土雞、賣一斤蔬菜開始,引導脫貧戶持續發展家庭產業;鼓勵脫貧戶向其他農戶學習,提升自己農產品的品質。為了開拓更大的市場,農糧驛站發揮了整合幫扶資源的作用,正是整合資源形成的有效聯絡各單位作用,“農糧驛站”逐步被社會熟知,參加了市、省農展會,各類行業展會和愛心年會等活動,和各企業建立消費幫扶對接、農副產品專題直播合作等,在活動中代言脫貧戶的農產品,在對接銷售過程中,“農糧驛站”采購人員將脫貧戶家里的整個收購的過程用照片記錄下來,一并發給消費者,增加了消費者對網購體驗的信任,吸引了更多的消費者參與到社會幫扶工作。
。ㄋ模┨剿“一體化”+“鄉村產業帶動”的縣域模式。探索“一體化數據”+“鄉村產業帶動”的縣域農村幫扶電商模式,推動農村電商升級提檔。“農糧驛站”緊跟政策方向搶抓機遇,不遺余力的探索鄉村電商發展,注重食品安全和品牌建設,為農產品生產源頭追溯和體驗式消費提供載體。隨著“農糧驛站”影響力不斷擴大,帶動部分脫貧戶開辦“農家作坊”,統一包裝貼標,擴大銷售渠道。通過劉集鎮鎮級運行中心的引導和帶動,37歲的劉安勝通過電商銷售他的綠豆餅。劉安勝是一名4級殘疾人,右眼失明,左眼只有0.01的視力,2018年,他加入農糧驛站系統后,綠豆餅在網上銷量一舉突破20000斤,同時還帶動了4戶脫貧戶,每戶每年可增收6000元左右。如今,像劉安勝等這樣的合作社帶頭人,在農糧驛站的護翼下,不僅實現了自身跨越,也帶動了脫貧戶脫貧,而且實現了產業化、規;投嘣夹园l展。
重要成效:
。ㄒ唬┐蛲ㄞr產品銷售渠道,銷量大增,脫貧戶大幅增收。固鎮縣探索出符合當地實際的“農糧驛站+網點+脫貧戶”幫扶模式,解決了農民、特別是脫貧群眾農產品信息不暢、銷售難的問題,激發農戶發展家庭產業的內生動力。建立電商公共服務中心,培育了綠鑫等農業公司2家、農民專業合作社4個,形成稻漁綜合種養、黑花生、紅心火龍果、草莓采摘及大米加工的主導產業。“農糧驛站”銷售額超1800萬元,讓農村群眾感受到互聯網新時代農業經營方式轉變帶來的經濟收益。目前,在“農糧驛站”電商平臺上銷售的農產品已達200余種,固鎮大米、五谷、黑花生、西瓜等農產品銷往全國各地。由于農產品網上銷售價格普遍高于當地價格,這推動了農戶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改善產品質量,實現了脫貧群眾的增收的良性循環。
。ǘ“農糧驛站”增加了脫貧戶抗擊市場風險的能力,促進了農產品的標準化生產,提升產品質量。“農糧驛站”為農戶生產提供風險保障,同時有利于促進當地農業產業結構加快調整,生產出更多、更好符合客戶需求的農產品,將逐步實現農產品規;、品牌化和標準化。
。ㄈ“農糧驛站”在當地多個村鎮復制、規;l展,將推動當地農村電商實現可持續發展。“農糧驛站”在政策引導下,實行公司化、規;、市場化的運營模式,已經完成了在陡溝村級和劉集鎮鎮級幫扶電商試點工作,在固鎮縣所有鄉鎮建立鎮級運營中心,正在按計劃分批復制陡溝村級電商帶貧發展模式。目前“農糧驛站”電商平臺上已開設農家電商小店36家,其中脫貧戶開設的農家電商小店18家。建成了集運營管理、訂單處理、售后服務、AI視頻監控于一體的“農糧驛站”縣級數據中心,推動電商幫扶工作向現代農村精細化電子商務工作邁進。
。ㄋ模┺r業產業發展帶動當地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改善。“農糧驛站”的投入使用,帶動農業產業加快發展,促進了道路、寬帶網絡、電力等農村基礎設施的改善,以及教育、醫療、基本養老等基本公共服務的逐年提升。
經驗啟示:
安徽省綠鑫生態農業公司(農糧驛站農村電商)開創了縣域(縣、鄉鎮、村)三級電商幫扶及農產品上行電商模式,在推動村級產業的發展、帶動訂單銷售、產業區域調整融合、農產品視頻追溯、質量檢測、分裝包裝、物流發貨等方面發揮了創新引領作用,探索出了一條具有地方特色的縣域電商幫扶創新道路。
。ㄒ唬┈F代農業全產業鏈培育是未來的發展方向。“農糧驛站”實行抱團發展、規;a,構建了全方位、更緊密的農業產業鏈條。對脫貧戶全部實行“訂單生產”,共擔風險、共享利益,帶動農戶擴大種植、養殖業規模,同時,實行生產、技術培訓、加工、網絡銷售“全鏈條式”的生產經營方式,這都是現代農業產業未來發展的方向。
。ǘ┟撠毜貐^的農產品電商銷售要朝著規;a、組織化經營方向發展。農業產業和電商深度融合,可以從農業生產、農副食品加工、線上零售和線下批發著手,從生產端直接帶動脫貧戶進行農業生產、訂單生產;從農副產品加工端帶動脫貧戶就業;從銷售端帶動經過培訓有能力的脫貧戶進行戶內產品的銷售。規;a和組織化經營將進一步激發脫貧群眾投身農業生產的積極性,也將促進農民對提升農產品質量的意識,拓寬致富路。